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
——《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的賀信》(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書信選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73-74頁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所有制藥企業都要增強質量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努力研制和生產質優價廉療效好的藥品,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為推進全民健康多作貢獻。
——二〇一六年春節前夕赴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時的講話(2016年2月1日-3日),《人民日報》2016年2月4日
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中醫藥學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和同疾病作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是我國具有獨特理論和技術方法的體系。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85頁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比如,強調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主張以此為基礎看待人的地位和健康問題,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強調和諧對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認為“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強調生活方式和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認為“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強調養德養生,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孔子說:“仁者壽”,董仲舒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如此等等。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85頁
我們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藥寶庫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醫藥法規,建立健全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加強中醫古籍、傳統知識和診療技術的保護、搶救、整理,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力爭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86頁
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在出席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時的致辭 (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9日
傳統醫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促進文明互鑒、維護人民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
——《致二〇一七年金磚國家衛生部長會暨傳統醫藥高級別會議的賀信》(2017年7月6日),《習近平書信選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第123頁
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在廣東考察時的講話(2018年10月22日-25日),《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6日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關于中醫藥工作的批示(2019年10月24日)
發揮中醫藥在重大疫病防治中的作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能一次次轉危為安,靠的就是中醫藥,并在同疫病斗爭中產生了《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溫熱論》等經典著作。這次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就是在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的。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2020年6月2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5頁
要加強研究論證,總結中醫藥防治疫病的理論和診療規律,組織科技攻關,既用好現代評價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幾千年的經驗,說明白、講清楚中醫藥的療效。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要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中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要強化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隊伍。要深入研究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問題,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2020年6月2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35頁
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405頁
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
——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的講話(2021年3月6日),《人民日報》2021年3月7日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要做好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
——在河南南陽就經濟社會發展進行調研時的講話(2021年5月12日),《人民日報》2021年5月15日
青蒿素是中國首先發現并成功提取的特效抗瘧藥,問世五十年來,幫助中國完全消除了瘧疾,同時中國通過提供藥物、技術援助、援建抗瘧中心、人員培訓等多種方式,向全球積極推廣應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為全球瘧疾防治、佑護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致青蒿素問世五十周年暨助力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國際論壇的賀信(2022年4月25日),《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
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特別是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2023年5月11日、12日),《人民日報》2023年5月13日
來源:《習近平關于健康中國論述摘編》